前言

作為未來有興趣往 PM 發展的工程師,閱讀到這段馬上就選擇報名了。

本文

上半場

開場由 91APP 的 Ruddy 老師導引了一些敏捷團隊該努力的方向。
自己聽到的重點有:

  • 敏捷團隊不該出現很忙的情況,代表有問題沒有釐清,反思敏捷精神。
    • 小增量
    • 多迭代
    • 求回饋
  • 尋求議題清晰,目標清楚。
  • 使用 OKR。

詳細內容可參考 Ruddy 老師寫的這篇文章:
主管;你很忙嗎?

這邊個人理解成,真正有照著敏捷跑的團隊因為目標夠明確,能夠切分,所以應該都要能夠在一個時程內完成。

上半場的感想,確實比較面相對已經是管理階級的工程師開的論壇,但整個大主題圍繞在 傳承 這些經驗、或是帶著大家找尋最佳解,就代表也需要有新血流入,況且主題是管理結合技術本來就是我比較感興趣得題目,可以再多關注社群公布的消息。

下半場

下半場開場由商業思維學院院長 Gipi 分享之前在業界的經驗。

首先提到了為何台灣的技術思維還停留在原始代工的階段,而期望達到的境界為:

從他的自身經驗分享提到公司團隊合作方式。

第一階段:未開化時期。

所有需求單位都可以直接對工程師提需求,而造就了這種情況。

這張圖出現的時候,馬上就引起不少共鳴XD

第二階段:逐漸敏捷。

公司開始有一個產品經理的職位出現,但因為以前都能直接對工程師提需求,所以需求單位並不習慣這種方式,於是就需要有數據佐證,透過產品經理的職位來達到雙向溝通;提升了多少等數據。

這邊有提到目前大多數的公司敏捷團隊都只停留在技術團隊,有沒有可能跨出技術團隊,讓整個組織都敏捷呢?

第三階段:敏捷完整體。

讓敏捷的精神跨出技術團隊,帶入整個公司,Gipi 提到,他們當初是透過接收需求端後,找出目標實驗客群,透過目標推送客製化內容,每兩周讓客服與客戶對焦回饋心得,以此方式迭帶收集需求,最後找到一個最佳解再進行工程團隊開發。

第二個主題分享是目前很多企業推廣敏捷、OKR、轉型的原因。

敏捷

世界為何變得 VUKA?
VUKA 是「波動、不確定、複雜和模糊的縮寫」(volatile, uncertain, complex and ambiguous)。

1、全球化。
=> 競爭對手已經不適原本所想的那些人。

這邊自己所想到的例子是:Amazon。
從最早的網路書店,轉型成電商平台,現在又跨足了雲端、食品、影視等產業。
因為基礎建設完善,跨足產業容易,因為這些產業而形成了亞馬遜生態系。

2、尋求變化速度改變。
網路更快、消費意識抬頭、全球化競爭 => 應變速度要更快。
Ex:過去鄉下地方買電器可能找鄰近的電器行,而電器行會透過合作廠商推廣電器,消費者選擇少;現今使用網路選擇多樣化的情況下,廠商競爭者變多了。

3、商業合作面。
過去產業鏈單純、現在跨界企業出現。
講者是以 Tesla 顛覆汽車業做舉例。
這邊我也是想到 Amazion,顛覆原產業、連結整個 Amazon 生態系。

4、科技。
科技進步速度加快。
Ex:摩爾定律。

這邊有提到如何用舊思維理解新技術?
高層可能會遇到難以理解新技術的情況。

這邊個人想到的是當初教授有提到,新技術根本還是回到 Computer Science 本身,DS、OS、演算法這些本同源,永遠不會過時,所以個人對這點也比較難以理解。
後來分組討論的 Konrad 老師,本身也在台積電待了很多年現已退休,最後也是告訴我們有些東西不會過時,而那些根本才是技術人的精隨。

OKR

台灣晚了20年導入。

一開始的導入原因,需求難以對焦,從高層傳達下來的時間過長、甚至意思不夠明確。

關鍵問題在於:
外部變化速度快於公司內部同步速度。

最後就會演變成上層沒意識到溝通速度太慢,而導致 OKR 本質偏移,根本問題還是沒處理。

數位轉型

上面兩種都嘗試過後,就會開始談數位轉型。

而談到數位轉型的根本,為甚麼要轉型?
錢賺不夠多了,但問題是怎麼轉?

這邊就提到了過去引領企業走上正軌,因此升遷到一定位子的主管,可能因為時間的推移,他們的經驗已經不符合當代的技術,甚至給不出甚麼好建議。

提到了不能全怪老闆…

若老闆真的下放權力給你決定,你真的有把握做出正確的決策嗎?
所以為了提高做出正確決策的機率,技術人也應該要去了解商業層面的東西。

現實情況就是位階高的人具備高的商業掌握度,但卻少了科技的掌握度。

這邊就提到了,分工應該要重新定義,工程需要了解業務面的需求,PM 也該了解技術面的解決方式,彼此互相 Cover 協作。

因此有了幾種職涯的路線圖。
第一種雙專精職路線圖,也是目前較多公司熟知的方式:

第二種讓有技術背景的人培養商業思維:
(個人認為這邊就是資管的優勢)

第三種類似於現今扁平化組織,推行敏捷的架構:

第四種最終型態:

在第四種型態的組織架構下,商業已不在只是老闆該負責的事了,是每個人的事。
(若你對環境是有責任,就需要跨出自己工作的守備範圍。)

這邊提到了思維上的轉換:
一般情況下抱怨決策不當,扯上自己要幫忙解決的時候可能會覺得超出自己工作範圍,覺得煩躁。
換個方式,你去幫助一個甚麼都不懂得人,可以獲得更多成就感,甚至能夠對某些決策靈敏度提升。

最後總結提到了技術管理應具備的三大元素:

想看更多精彩的內容歡迎到社群觀看:
技術管理者交流社團

後記

印象深刻現場因為不少工程師,在 Gipi 提問到認為 PM 是否該懂技術的時候,大概超過八成的人舉手。
也從企業顧問的角度了解到,的確在多數企業中管理職人員與技術職人員溝通上的差距還是很大,所以他們也想找出一個能夠傳承的方式,才會有了技術管理者論壇這些活動。

除了分享內容豐富,留下的討論階段也是獲益良多,能夠跟不同公司的人交流、互相分享情況,最後再透過每個組別的一位導師統整問題後給予一些建議,最後討論到大家都不想走了。
另外在討論的時候才發現原來在場的工程師、或是 PM、相關管理職人員都有一定年資,自己還沒滿兩年資歷的真的是少見啊XD